4月1日,重庆市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中心(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主任陈涛、副主任孙修真与督导机构一行前往南川区对重庆巴南企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包7)团辅活动开展督导。
督导内容:4场团辅活动。
督导形式:现场参与团辅、实地观摩、面对面与项目负责人交流。
督导结果:
全天完成4场(上午 2 场、下午 2 场)督导观摩。包含“解码情绪”与“珍视生命-为生命赋能”两大主题,通过创新性互动设计与精准督导指导,为困境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其中,“解码情绪”主题团辅分别在南川区西城街道隆化二小、大铺子街道东胜中学开展,讲师运用案例解析、分组讨论、情绪故事分享等多元形式,带领儿童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引导儿童识别情绪,让儿童在共情体验中理解情绪的信号意义。活动高潮环节引入情绪管理方法、EFT 情绪释放技术,帮助儿童掌握即时情绪调节技巧,现场形成“识别-理解-调节”的完整心理干预闭环。陈主任、孙主任参与互动,与儿童共同完成情绪游戏,并对活动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陈主任指出,这种“儿童主导、讲师引导”的平等对话氛围,展现了创造性思维,技术操作简单易学,确保了每个儿童掌握核心要领。同时,强调要建立现场观察、测评筛查、个案转介的响应机制,对活动中表现出情绪波动,通过心理测评工具精准识别的儿童要评估其需求,是否纳入个案服务体系。
“珍视生命-为生命赋能”主题团辅分别在鸣玉镇鸣玉小学、西城街道西胜中学开展,活动通过“生命的尺度” 时间线绘制、“生命价值购买”情景模拟、“生命树”愿景创作三大沉浸式环节,构建“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认知坐标系。在“生命价值购买”游戏中,儿童用“时间币”兑换亲情、友谊、梦想等“生命资产”,在取舍选择中感悟生命本质;“生命树”创作环节,儿童用彩笔描绘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通过视觉化表达建立积极心理锚点。陈主任对活动提出了改进建议,在控场能力方面,建议采用“讲师+助教”协同模式,通过环节示范、分段讲解优化游戏规则说明,避免儿童因规则模糊产生参与障碍;在互动深度上,对主动分享的儿童给予“鼓励式回应”,通过肢体语言(击掌、鼓掌)增强情感联结,对回答的话题给予正向引导;在群体结构方面,建议实施机构探索“困境和留守儿童+普通儿童”混编模式,通过异质群体互动激发多元视角,形成“互助成长共同体”。
本次督导活动通过“现场观摩-即时反馈-机制完善”的闭环管理,既肯定了团辅活动在心理干预专业性、互动形式创新性上的突破,也为后续服务提出精细化改进路径。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将持续强化督导,以专业力量守护困境和留守儿童心灵成长,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独特光芒。
现场附图: